亚马逊跨境运营新动向:停投谷歌购物广告,利润与客户关系优先
2025年7月23日,亚马逊在全球主要市场(美国、英国、德国、日本等)全面停止谷歌购物广告投放,其广告展示份额在美、英、德三国从60%、55%、38%断崖式跌至0%。这一战略调整被视为近年来零售广告领域最重大的变革,也标志着亚马逊跨境运营的核心逻辑正从流量扩张转向利润优化与客户关系深耕。
一、撤离行动:长期战略,而非临时决策
此次全球性撤离早有预兆:2025年5月,亚马逊已率先将美国市场的谷歌购物广告支出削减50%。而本次全面停投仅耗时48小时,覆盖欧美及亚洲核心站点,彻底逆转了其过去多年依赖谷歌广告扩张的趋势。

深层动机在于成本与收益的再平衡:
广告成本高企:谷歌购物广告的CPC(单次点击成本)比亚马逊站内广告高出30%-50%,且外部流量转化路径更长;
利润优先导向:亚马逊广告业务年收入增速达27%,成为仅次于谷歌、Meta的第三大数字广告平台,将预算倾斜至自有生态可显著提升利润率;
Prime Day后ROAS清理:7月Prime Day结束后,削减高成本外部流量有助于优化广告支出回报率,为年末旺季储备预算。
二、流量重构:自有生态与AI的全面替代
亚马逊敢于放弃谷歌30%的流量入口,源于对自有流量体系的技术自信:
直接搜索壁垒:亚马逊已成为全球超50%消费者的购物搜索起点,用户习惯从“搜索-比价”转向“搜索-购买”闭环;
AI驱动推荐系统:自研AI助手Rufus通过语义理解生成“超级转化标签”(如“强力降噪耳机”),使带标签商品点击率提升20%、转化率提高15%-30%。而谷歌2024年更新竞价机制、Perplexity推出AI购物助手等动作,加剧了流量争夺战。
三、跨境卖家的阵痛与机遇
此次调整已引发卖家端剧烈波动:
流量暴跌:部分卖家自然订单量3天内从2万骤降至300单,广告订单占比从45%升至85%,ACOS(广告成本销售比)从30%飙升至90%;
竞争加剧:站内广告竞价环境恶化,有限的流量资源导致CPC持续攀升。

然而,新生态也催生新机会:
Rufus标签红利:卖家可通过统一Listing卖点、预埋目标关键词QA、引导评论提及核心词(如“轻便便携”),抢占AI生成的流量标签位;
站外流量自主权:建议卖家布局社交媒体品牌主页(如Instagram场景化内容)、红人营销及Deal平台,降低对单一入口的依赖。
四、跨境运营的未来:利润与用户价值的终极战场
亚马逊的撤离揭示其战略重心已从规模扩张转向用户生命周期价值挖掘:
“牺牲谷歌流量换取更高利润率和客户关系管理能力,表明亚马逊正将流量主权牢牢握在手中。”——行业分析师观点
对跨境卖家而言,需同步升级两大能力:
数据驱动运营:依托亚马逊新版“买家之声”仪表盘(替代原评论功能),主动收集用户反馈优化产品;
广告效率革命:关停低效关键词,采用“自动广告+手动精准”组合策略,将ACOS控制在25%以下以获取BSR算法流量倾斜。
结语:亚马逊的广告撤军是跨境生态进化的重要分水岭。在AI重塑流量分配、利润成为核心指标的当下,卖家需以用户价值为锚点,在自有流量池中构建可持续增长引擎——因为未来的竞争,不再是抢流量,而是经营人。
(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CoGoLinks结行国际赞同其观点和立场。本文经作者授权转载,转载需经原作者授权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