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跨境结算试点“版图”扩大:详解新增地区与战略意义
2025年,人民币跨境结算试点进入扩围新阶段。央行与外汇管理部门持续推动场景扩容、金融科技赋能及跨境监管协同,银行和金融机构联合推出更加便利的备案、对账与资金池方案。随着CIPS网络深化、离岸中心深化合作以及数字人民币跨境应用的落地,人民币跨境结算试点的覆盖面与可操作性显著提升,为企业提供更高效、透明的跨境支付与资金管理工具。
新增地区与场景扩容解读
新增地区呈现三大方向的协同推进:一是区域协同发展区与自由贸易区的扩面,重点覆盖服务贸易、跨境电商、加工贸易等核心场景;二是内陆经济带与新一线城市的纳入,意在打通区域资金流与产业链协同,提升对外贸易的人民币结算比重;三是离岸中心与境内银行系统的深度融合,提升对人民币跨境支付的可得性与衔接效率。此外,区域自贸协定框架下的数据模板、对账口径统一与标准化接口也在加速落地,降低企业进入试点的成本与门槛。

对企业的战略意义
推动人民币国际化与全球支付便利化:更多地区参与试点,有利于全球贸易中以人民币结算的比例提升,降低汇率波动风险。
降低跨境交易成本与资金占用:统一对账口径、资金池管理和清算时效的提升,显著改善现金流与资金配置。
强化合规治理与数据留痕能力:扩大合规要求的覆盖面,推动KYC/AML、数据跨境传输监管的标准化,提升审计与风控效率。
促进数字人民币跨境场景落地:与跨境电商、供应链金融等新业态深度结合,提升支付速度与透明度。
赋能区域产业升级与开放型经济:新区域的落地有助于形成区域性人民币结算生态,推动产业链上中下游的人民币定价与支付协同。
企业落地的要点路径
提前梳理业务场景与资金需求,优先在核心供应链、服务贸易与跨境电商中落地试点结算,提高人民币结算比重。
与具备跨境人民币结算能力的银行/金融机构建立稳定的合作机制,获取更优的对账、手续费与汇率安排。

打通ERP/财务系统与结算平台的API接口,建立端到端的数据闭环,提升对账准确性与清算时效。
完善合规与风控治理,建立统一的KYC/AML流程、日志留痕与数据保护机制,降低违规风险。
关注数字人民币跨境应用的最新场景探索,如供应链金融、跨境多渠道支付,提升资金利用效率。
关注区域性税务凭证与发票电子化的对接,降低税务申报与审计成本。
结语
2025年的人民币跨境结算试点扩围,既是金融开放的制度红利,也是企业数字化转型的重要驱动。通过积极参与新增地区的试点、深化数字化对接,并强化风控与合规治理,企业将获得更低成本的跨境支付、更透明的资金流与更稳健的国际经营能力。持续关注官方公布的试点进展,尽早完成系统对接与流程优化,即可在全球贸易竞争中抢占先机。
(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CoGoLinks结行国际赞同其观点和立场。本文经作者授权转载,转载需经原作者授权同意。)